发布时间:2025-10-30
阅读量: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对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展现出高度关注,掀起一股热议浪潮。教师们纷纷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研究阐述党的创新理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作为教师要深刻把握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教科研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纪检委员 邢增銮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深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优势,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李彩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建负责人,将积极引领马院教师,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行动上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让全会精神入脑入心。二是突出宣传宣讲,夯实工作基础。要在工作统筹上、宣传内容上、方法措施上,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让全会精神赋能赋彩。三是立足常态教育,精准工作举措。要抓在日常,做在经常,让全会精神学习部署落地落细。组织马院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的高度、温度、深度、宽度及广度上着力,帮助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支部副书记 桑立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在新征程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通过的各项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行动指南。思政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结合起来,把抽象理论与学生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全会精神的讲授更加生动鲜活、更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真正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思政教师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思考、更实的效果,将全会精神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强大动力和丰硕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 涂浩然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文化强国”,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到夯实现代化精神支柱的高度,令人振奋。同时,全会公报强调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激活五千年文明基因并举,为文化航船把稳方向、鼓满风帆。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成为“第一梯队”,要在课堂上以青年话语、世界表达阐释好中华文明、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使大学生们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 刘孟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2035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原计划实现这一目标的本世纪中叶提前了15年左右。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它必然将带动未来5~10年内,中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名教师,我们也将立足岗位,结合AIGC时代的新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将致力于实践“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我们的课程研究好、讲授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正走入学生中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 杨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深受鼓舞,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当中,积极探索符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结合鲜活实践和时代巨变,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具体的生活感知相结合,让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为教育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培育合格建设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徐家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最鲜活、最有力的教学素材。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核心目标,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战略眼光与历史担当。作为教研室主任,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一方面,将“两个确立”“四个自信”等核心要义有机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另一方面,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等议题,结合实际案例,讲清国家战略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张龙龙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受鼓舞,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是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教学深度。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全会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可以将广东红色资源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革命传统的温度,使思政课既"形状饱满"又"鲜美可口"。三是以时代使命感提升育人实效。全会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为重要目标。我们要通过近现代史教学,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打造成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付金辉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凝聚共识、指引航向的重要会议,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五年规划谋划突出问题导向,五年规划谋划彰显理论创新。作为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宣传宣讲全会精神是当前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蓝图已绘,目标已定,任务已明,确保“十五五”规划顺利实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形势与政策,高举旗帜,步调一致,切实把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贯彻落实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工作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黄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作为广东白云学院思政课教师,全会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部署让我倍受振奋。这两年来,我比较关注传统制造业研究与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而全会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内容,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更坚定了我深耕此领域的信心。制造强国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教育强国则为人才培养筑基,二者的内在联系给了我深刻启示。这两天,我已在课堂上结合全会精神,向学生解读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路径,分享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经验。未来,我将持续把全会精神融入教学科研,以更鲜活的案例筑牢育人根基,为制造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培育合格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车佳锋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入职两年来,我始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仅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更为我的思政教学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让我对这份职业的使命担当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全会强调要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机制,这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我可以结合全会“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相关部署,结合本校创业成功的校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内涵。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教学的鲜活素材、育人的实践功能,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彭瑜婧 责任编辑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