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白云学院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李郁林副教授团队与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康艺之团队深入河源、梅州两地,驱车上千公里先后走进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大埔县枫朗镇梅溪村、洲瑞镇大坑村,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质增收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与村干部座谈、考察产业基地、对接企业需求,为三地特色产业量身定制赋能方案,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升级。
广东白云学院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赴河源市东源县三洞村调研
三洞村:丘陵间的“山楂经济”,激活“一村一品”新潜力
在河源市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漫山遍野的山楂树点缀在丘陵间。作为省级“一村一品”山楂专业村,该村依托适宜的地形气候,已形成数百亩种植规模。广东省农科院2024年研究数据显示,丘陵地貌使山楂挂果率较平原地区高12%。三洞村村委李志军向我们介绍,每棵树年产鲜果300斤,1斤鲜果制2两果干,半自动切片机的投入让初级加工效率提升。
广东白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与三洞村委交流山楂产业
但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山楂深加工产品市场溢价可达初级产品的3倍-5倍,而三洞村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10%,品牌辨识度低成为制约增收的关键。
特派员队长们与三洞村委实地调研
特派员计划从三方面突破:一是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山楂糕、功能性果汁等多款深加工产品,将产业链从“切片销售”延伸至“高附加值制品”;二是参考省内“郁南无核黄皮”等品牌打造经验,设计专属视觉标识,接入“粤农优品”电商平台;三是引入区块链溯源,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种植档案,推动“黄村山楂”从“省级一村一品”向全国品牌升级。特派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拟开展方向。
2款大果山楂的深加工产品
梅溪村:地标蜜柚与青梅联动,破解“分散经营”难题
走进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梅溪村,沉甸甸的蜜柚挂满枝头,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埔蜜柚凭借“肉质柔嫩、酸甜适中”的特质,据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协会2025年报告,其市场售价较普通蜜柚高30%以上,全村种植面积达800亩,年产量超2000吨。但该村同时面临“农户分散经营、议价能力弱”的困境。
广东白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赴粤东三村调研
在与梅溪村村干部罗平沟通,当前散户销售蜜柚的收益较合作社集采模式低,青梅产业也因深加工不足,90%以上以原料形式外销。针对这一现状,特派员团队提出“地标赋能+集采联动”的拟推进路径,引入专注植物蛋白提炼的企业,借助“大埔蜜柚”地理标志品牌效应,制定蜜柚、青梅标准化采收分级标准,预计实现集采覆盖,带动农户销售单价稳定。
广东白云学院为梅溪村引入专注植物蛋白提炼企业对接
大坑村:46年陶瓷老厂焕新,地标产品拥抱“数字转型”
在梅州市大埔县洲瑞镇大坑村,三和实业的陶瓷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这家由村民创办的企业,深耕餐饮餐具市场 46 年,依托“大埔青花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丰富的瓷土资源和历史悠久的陶瓷烧制工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年出口额超 5000 万元,为 120 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特派员与大坑村委合影留念
如果说窑炉技术改造和自动化生产线引进是陶瓷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那么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销路则是陶瓷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调研发现,新厂房引进并安装了全自动电脑窑、全自动印花机、全自动上釉机、真空练泥机、滚压机、硅板和电梯等先进设备。如何让陶瓷产业长青?三和实业的陶瓷产品致力于将日用瓷艺术化,运用手绘、设计等方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更贴合国内外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
依托“大埔青花瓷”品牌,村办企业深耕餐饮餐具市场46年
在大坑村村干部田庆生向我们介绍,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网红汤勺一天可以卖出六七千个,多款网红爆款单品的年出货量高达300万-400万件。“陶瓷产业的升级,要兼顾技术改造与数字营销。”特派员在考察后提出明确方向,利用 AI 数据分析海外市场偏好,定向开发欧美卡通餐具、东南亚实用型套装,挖掘“大埔青花瓷”手工彩绘工艺,推出“陶瓷+客家文化”文创伴手礼,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文创”转型。
三和实业产品远销海内外,解决了不少老百姓的就业
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数据,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超3200个,地理标志产品166个,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1.2 万元。但粤东部分乡村仍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渗透率低”的问题。此次特派员调研,正是以数据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拟从三方面推动全域赋能。技术上,建立“特派员+科研院所+企业”帮扶机制,开展种植、加工、营销培训;品牌上,整合村资源打造“粤东特色产业礼包”,提升整体竞争力;人才上,拟开展培训50余名“懂技术、会经营” 的乡村产业带头人,为长效增收储备力量。
激活特色产业,让“一村一品”与地标产品形成“串珠成链”的效应
“科技赋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要让‘一村一品’与地标产品形成‘串珠成链’的效应。” 特派员团队表示,后续将建立进度跟踪机制,动态优化赋能方案,确保调研成果落地见效,助力粤东乡村通过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图文/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蒲源、李郁林、黄斌、裴晓梅 责任编辑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