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曙光大数据学院举办了首届"曙光杯"大数据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答辩。赛事通过PPT讲解、成果展示及评委提问等环节,最终评选出前三名优胜队伍,并现场颁发奖状与奖品。
答辩现场
本届大赛以"数据驱动创新,技能赋能未来"为主题,吸引西校区40余名跨专业学子参与。赛事采用"初赛个人赛+决赛团队赛"的创新模式,充分展现学院在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领域的突破性实践成果。
赛事首创"随机抽签组队"机制,决赛团队由初赛晋级的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一名选手通过抽签随机组成。该设计强制打破年级壁垒,促进跨年级技能互补与经验传承。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团队并非全部由大数据专业学生构成,成员需在10天决赛周期内从零开始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最终完成电商数据分析项目实战。
从赛题发布到作品提交,决赛全程仅持续10天。各团队在高压环境下高效完成PPT制作、工程代码编写及答辩准备。参赛队伍根据成员技术专长进行内部分工,通过每日线上线下会议同步进度,最终所有参赛队均按时提交完整源码与答辩材料。
参赛学生普遍反馈,赛事不仅显著提升了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技能,更深化了对行业需求的理解。大一学生黄怡媛表示:"在与高年级同学合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将PySpark代码优化与业务目标结合,深刻认识到技术必须服务于实际问题。"物联网专业叶彬彬感慨:"10天时间从零学习Tableau到独立完成动态仪表盘设计,这种极限挑战比传统课程更具锻炼价值。"大三学生刘泳聪则认为:"从数据清洗到可视化呈现,从随机组队到评委点评,每个环节都让我更贴近真实行业场景,这比任何课堂练习都更难忘。"
本次赛事成功搭建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无论是跨专业协作中的技能融合,还是10天极限开发中的团队协作,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竞赛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更是职业认知的启蒙。
赛事通过赛制创新、技术融合及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两大突破:随机组队机制模拟真实职场跨部门协作场景,10天开发周期锻炼学生高压执行力。未来,曙光驻校团队将开发更多真实案例库并引入企业真实数据集,持续推动"课程-竞赛-实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图文/曙光大数据学院沈博、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汤海林 责任编辑赵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