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Campus Briefs

名家讲堂|马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

发布时间:2024-12-13 阅读量:

12月11日上午,由艺术设计学院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学术讲座在博艺楼70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教授、研究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马盛德教授作为主讲嘉宾。马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讲座伊始,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梅玉婷教师上台主持,详细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举办初衷及讲座概要。

图片 1.png

讲座现场

马盛德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领域,并着重指出,21世纪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在讲座中,马盛德详细叙述了当前非遗保护的四大现象。

随后,他详细梳理了非遗保护工作从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历程。他介绍道,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回忆起当时作为代表团团长在国际场合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情景,马盛德教授依然难掩其激动与自豪。

马盛德认为,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根本属性,要牢固树立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的核心思想。一方面,非遗保护要有走进现代生活的意识,要随人们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方式融入生活;另一方面,非遗保护要有以人为本的意识。非遗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实现文化共享,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讲座结束后,教师们围绕“非遗与文化空间”“文化再创作的路径”“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等议题,与马盛德教授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互动。针对“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这一议题,马盛德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抓住非遗的特点,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马盛德教授的精彩解答和深度分享,再次深化和细化了非遗的具体研究思路与路径,让在场的教师们受益匪浅。

图片 2.png

方建松院长总结分享

方建松院长指出,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紧抓文化脉络,致力于推动非遗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在今年举行的广交会上,广东白云学院的非遗产品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了学院在产品设计、空间规划、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卓越综合实力。他强调,这次广交会上的非遗产品展示,不仅是对学院非遗传承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这些产品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展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了设计“出圈”、文化“出海”。(图文/艺术设计学院唐玉娟 责任编辑赵利兴)

图片 3.png

集体合影